韓國,歷來以重視傳統而出名,所以當我們提到“韓方”的時候,自然就會想到它從中國輸入的那些關于醫學和養生的經典,甚至于很多在中國已失傳的,卻在這個小小的鄰國得以完整保留。同時,這個國家也向先進的高科技敞開懷抱。從中世紀起,韓國女性就采用科學的肌膚保養方法,并且將這些保養秘訣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據說韓國的護膚品生產規格甚至嚴格于歐洲,這大概才是韓方護膚品生命力如此頑強的真正原因。
近期, “上海自貿區‘化妝品進口流程’”悄然在阿里巴巴商務服務網站以“參考價2200元”被公開叫賣;中韓自貿區實質性談判已經結束,也山雨欲來。
春江水暖免稅店先知
在不少人看來,國內最大機場免稅店之一的日上免稅行在上海自貿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開出進口商品免稅店,是應對自貿區政策落地的未雨綢繆之舉。
雖然這一機場外的免稅店并非完全無限制敞開購買,顧客需要在離境或入境時提貨,但充裕的購物時間,以及綜合保稅區相對低廉的房租等因素,被視為這家老牌免稅行應對自貿區政策落地的直接表現。
依照上海海關發布今年前7個月上海市進口消費品統計數據,在自貿區進口商品中,化妝品進口24.5億元,進口額僅次于汽車、醫療保健品、手表,位列第四;增速更是達到45.7%,位列第二。
而“上海自貿區‘化妝品進口流程’”在阿里巴巴商務服務網站的出現,則更多地體現了自貿區政策落地后進口化妝品市場的潛在商機。
據業內專家介紹,進口化妝品一般采取直接清關和走保稅庫的兩種方式。一線跨國化妝品企業,通常采取直接報關的方式,而大部分二三線進口品牌一般選擇保稅庫的方式。如果在自貿區設立工廠,將原料和包裝的半成品引入進行二次加工,再報關進口至國內市場,將有望節約不少成本。
中國化妝品網此前就援引某進出口公司負責人給出的“賬本”指:以10個單品計算,備案一個品名的行價是1萬元,成分送檢費是1萬元,辦理需要2-3個月不等(涉及功效的減肥、生發等日化保健品的備案甚至長達半年之久),10個商品還沒進入市場就要投資20多萬元;而如果以桶裝原材料進入自貿區,成分備案需3萬元,一個月內即辦成,17平方米的集裝箱清關價2萬元,總共算下來才5萬元。
本土企業商機和危機兼迎
“未來化妝品這塊會把關稅降低,這個其實對于我們本土的化妝品的改造,我覺得會有一個可能性,但是我不知道時間會多長,有可能未來會出現一個劇烈的變化。變化是什么?現在化妝品的成本和零售價的對比可能會逐步縮小。這個縮小應該是一個大需求所趨。”
十長生集團董事、韓后品牌管理中心總監肖榮燊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
肖榮燊所在的韓后目前就在積極與韓國化妝品企業洽談進口代理事宜。
“與韓方合作的最終方案還沒有出來。但我們認為一旦自貿區能啟動,那么,進口韓國化妝品應該能便宜20%~30%。”在肖榮燊看來,如果中韓自貿區能順利啟動,本土化妝品企業借機做OEM (貼牌生產)抑或ODM (英語O riginalD esignM anufacturer的縮寫,直譯是“原始設計制造商”)都很有潛力,因為成本降低將是顯而易見的。
當然,對于本土化妝品企業來說,關稅的降低,或許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就在11月27日,澳大利亞國家館網上商城上線啟動儀式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舉行。
所謂澳大利亞國家館,其實就是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的首個以國別為單位的綜合性展示和貿易平臺,目前,化妝品方面已經有Botani等多個品牌在售。依照澳大利亞國家館的規劃,該館除了線上平臺,還計劃在三年內全國開設100家實體店,給消費者體驗的機會。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化妝洗滌用品分會副秘書長、日化行業資深專家馮建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就坦言,精細化工源自歐美,相對于國外品牌,國內品牌缺乏在生產研發、工藝設計、工藝制造等領域的基礎和沉淀。澳洲等地產品以近乎零關稅的形式進入中國,對本土化妝品而言,或許是一種挑戰。
當然,機會也蘊藏在挑戰之中。在馮建軍看來,中國糊狀品市場非常大,通關成本降低后,中外之間在產業鏈方面的交流有望得到加強,這不僅將有利于中國本土化妝品在研發、工藝方面的提升,還將有利于本土日化產業鏈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稅負剪刀差影響面甚廣
關稅作為一種貿易政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護了國內本土化妝品企業的發展。
“一件韓國彩妝要進入中國市場,就需要增加10%的通關稅,30%的消費稅,以及名義17%的增值稅(以銷售額減進口額之差計算,但也存在‘灰色’避稅的空間),一般護膚品也需要繳納5%的通關稅和17%的增值稅。”這是國內一位專家2012年10月調研韓國一家出口化妝品企業拿到的數據。
而隨著關稅的降低,韓國大量中低檔化妝品進入中國已是大勢所趨。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韓國出口中國的化妝品和美容產品同比暴增320%。今年6月份,韓國化妝品出口額達1.525億美元,創2000年以來的單月新高。其中,對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出口規模最大,分別為4485萬美元和2873萬美元,約占總出口額一半。
有關稅情況下,出口量已經創下“天量”,一旦中國對韓國化妝品征收的6.5%進口關稅取消,韓國化妝品在中國市場的整體競爭力大幅提高將是可以預見的。
而這還不包括亞馬遜、天貓國際、聚美優品等做跨境美妝生意的電商大佬們的集體推動。
在他們看來,進口彩妝之前之所以比國外貴很多,就是因為整體進口稅負高達35%。隨著稅負的大幅降低,市場預計將發生微妙的變化。
此外,在馮建軍看來,原本靠吃稅負差生存的化妝品業態將面臨較大的壓力。化妝品行業一直是香港三大零售焦點行業,但隨著內地自貿區政策的落地和執行,香港那邊近乎單一的稅負差渠道將被打破。